昨日,全市科技創新大會召開,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實全省科技創新大會精神以及市委七屆六次、八次全會精神,部署我市今后一個時期科技創新工作,緊緊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機遇,努力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拓展區,為推動“示范區”“排頭兵”和“兩個河源”建設提供科技支撐和源頭動力。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丁紅都出席會議并講話,市長林濤主持會議。
丁紅都指出,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對廣東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為河源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科技創新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進方向。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對廣東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持全域全面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這個方向,緊緊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這一歷史性機遇,努力把河源打造成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拓展區。
丁紅都強調,要深化對創新規律和河源實際的認識,找準新形勢下我市科技創新的方法和路徑。一要把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統一起來,以最大限度調動和激發全社會創新能力和創新活力為目標,確保以體制創新促進科技創新,釋放出創新紅利。二要把自主創新與開放創新協同起來,主動對接大灣區創新體系,善借大灣區創新資源,提升科技創新水平。三要把科技人才“所有”與“所用”統籌起來,按“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原則柔性引進一批高層次人才。四要把成果轉化與綠色發展鏈接起來,構建“大灣區研發—河源孵化—河源產業化”的產業鏈條,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五要把科技創新與風險防控結合起來,確保科技創新沿著正確道路前進。
丁紅都強調,要聚焦特色錯位發展,推動全市科技創新工作提效破局。一要深度對接“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建設,大膽探索促進創新要素跨境流動和區域融通的政策舉措,構建多元化科技招商模式,建設成果轉化中試基地和產業化基地,引進和培育高端科技成果轉化運營主體。
二要加快創新載體建設,打造一批高水平科技創新平臺和產業合作載體,推進省級以上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推進孵化育成體系建設。三要突破制約河源發展的技術瓶頸,實施市級重點科技專項,探索重大項目“揭榜制”,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強化與高科技企業的深度合作。四要加強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加大科技人才引進力度,著力培育本土科技人才,營造留住人才的良好環境。五要強力推動產業創新,大力培育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著力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把產業園區打造成為產業創新的重要引擎。六要加大在優勢領域的創新力度,用好用活水資源、山林資源和礦產資源,做大做強水產業、林業經濟和礦產業,做好做優“水文章”,做美做富“林文章”,做足做大“礦文章”。七要營造良好創新生態,推動科技金融融合發展,實施最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深化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和財政科技資金管理改革,實施科技業務管理“陽光再造”行動。八要加快推動創新成果惠及于民,加快科技創新成果在醫療健康、教育、公共服務、防災減災等領域的應用。
丁紅都強調,要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壓實責任,提升能力,加大投入,推動科技創新發展各項決策部署落地見效,不斷提升我市科技創新水平。
林濤強調,各級各部門要提高政治站位,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上來,抓好會議精神的貫徹落實;要聚焦重點領域,圍繞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拓展區建設這個首要任務,推動科技創新提效破局;要狠抓改革創新,以更大的決心和力度深化科技領域“放管服”改革,激發創新創造強大動能;要強化作風建設,確保各項工作落地見效,推動河源科技創新工作再上新臺階。
大會表彰了2017—2018年度“珠江人才計劃”引進的本土創新科研團隊和“揚帆計劃”引進的創新創業團隊、2017年度獲得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三等獎的單位及2018年度獲得認定的省企業重點實驗室、省新型研發機構。副市長龐啟彪宣讀了表彰決定。
市領導黎意勇、何廣延、葉少軍、邊立明;各縣區黨(工)委、政府(管委會)主要負責同志、分管負責同志,工業園區管委會和科技部門主要負責同志;市有關單位主要負責同志;市第一批專業技術拔尖人才;獲獎代表和企業代表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