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氣爽,天氣變得舒適宜人,不少運動愛好者“摩拳擦掌”,制定好了遠足、登山等一系列出行計劃。我們在運動的同時,也要注意心臟的健康。
什么情況下應進行心肺復蘇?
“創傷、中毒、溺水、觸電、急病等都會導致心搏驟停,心搏驟停的嚴重后果以秒計算,通常3秒~5秒患者會出現黑蒙癥狀;5秒~10秒患者會昏厥、意識喪失;15秒患者出現全身抽搐癥狀;30秒~60秒患者的瞳孔散大;240秒患者出現不可逆的腦損傷;360秒患者的腦細胞死亡;600秒患者腦死亡、呈植物狀態。”曹娟表示,當遇到以上情況時,應對患者進行心肺復蘇。
需要注意的是,救援開始時間小于1分鐘,成功率大于90%;小于4分鐘,成功率大約為50%;4分鐘~6分鐘,成功率僅為10%;大于6分鐘,成功率僅為4%;大于10分鐘,成功率僅為0.09%,因此在進行心肺復蘇時,要利用好黃金4分鐘的救命時間。
如果身邊有突發的患者,你的第一反應是什么?
很多人也許會答撥打120。但如果把搶救危急病人的希望完全寄托在120身上,并不是完全保險的。
研究顯示,心肺復蘇每延遲1分鐘,病人的生存率就會下降7%~10%,4分鐘內進行復蘇者,有一半能被救活;4—6分鐘開始進行復蘇者,僅10%可以救活;超過6分鐘者,存活率僅為4%;而10分鐘以上開始復蘇者,幾乎無存活可能。因此,掌握正確的心肺復蘇,抓住心肺復蘇的“黃金四分鐘”就有可能挽救生命。
那么,如果日常生活中,我們突然遇到有人昏倒該怎么辦?大家可以盡快實施心肺復蘇“五字訣”:
呼:雙手輕拍病人雙肩,在病人左右耳邊呼喚病人“師傅,醒醒,醒醒”;
叫:指定人群中的人幫忙呼叫“120”;
壓:病人平躺,食指和中指按壓頸動脈搏動處,如無搏動,應松解病人的衣服及褲帶,行胸外心臟按壓;
抬:把病人的頭偏向一側,清理口腔內分泌物和假牙,注意保護頸椎,仰頭抬頜;
吹:左手捏住病人的鼻子,右手抬起下頜,口對口吹氣。按壓與人工呼吸的比例為30∶2。
做完5個循環后評估一次。如果心跳呼吸沒有恢復,則應繼續按壓,等待救援人員的到來。
如果患者心跳仍不復蘇,就繼續以“兩次吹氣、30次心臟按壓”循環急救。急救成功后,患者自主呼吸會恢復,頸動脈也會重新搏動。臉頰是最敏感的,可以用臉頰去感知患者的鼻息。
只有人人都有救人的技能,人人才都有獲救的機會。心臟疾病已經成為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頭號殺手,心臟驟停隨時都可能發生在我們身邊。人人都應該學會心肺復蘇的方法,把握好 “黃金四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