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 郝曉楠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我市4位全國人大代表以高度的政治自覺、飽滿的精神狀態,認真行權履職,積極宣傳推介河源,發出河源好聲音,為河源加快建成“示范區”“排頭兵”鼓與呼。特別是全國人大代表、市長葉梅芬在京參加全國“兩會”期間,接受了新華網、南方日報、羊城晚報、廣東廣播電視臺、南方都市報、深圳特區報、香港商報等媒體采訪,圍繞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深化改革、綠色發展、鄉村振興等大家關注的話題,暢談河源發展大計、展示河源時代風采。
【關鍵詞:粵港澳大灣區】
把歷史機遇轉化為河源發展優勢
規劃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河源如何搶抓這一重大戰略機遇,成為在場眾多媒體關注的焦點問題。
葉梅芬表示,河源距離廣州、深圳、香港都約180公里,處在珠江東岸深莞惠經濟圈輻射帶動的第一層,在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方面具有天然優勢。去年以來,我市加快完善贛深高鐵、河惠莞高速、通用機場等連接大灣區的高快速骨干交通體系,加快建設綜合保稅區、保稅物流中心、無水港等開放型經濟發展平臺,積極承接粵港澳大灣區產業延伸和功能拓展,與一批央企、大型企業簽訂了超萬億元戰略合作協議,并動工建設超千億元產業項目,河源融入大灣區建設呈現出良好態勢。
葉梅芬表示,接下來,河源將全面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專項規劃,通過加快交通對接、政策對接、平臺對接、產業對接、市場要素對接,著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現代產業重要戰略腹地、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拓展區、美麗灣區和宜居宜業宜游優質生活圈、世界級城市群的有機組成部分,把大灣區建設的重大歷史機遇轉化為河源現實發展優勢。
【關鍵詞:綠色發展】
堅持在高水平保護中
實現高質量發展
生態是河源的核心競爭力。河源如何發力生態文明建設,實現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也成為眾多媒體關注點。
葉梅芬表示,生態是河源的本分、也是河源的本錢,是河源的底子、也是河源的底氣。河源將始終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堅持在高水平保護中實現高質量發展,積極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探索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有效路徑,釋放出生態環境蘊含的巨大經濟價值,自覺為全國全省生態文明建設創造經驗、貢獻河源智慧。
葉梅芬表示,河源將建立健全生態環境保護制度體系,打好藍天保衛戰、碧水保優戰、凈土防御戰、涉農治污戰、森林保衛戰,全力守護一江清水和青山翠嶺,厚植河源綠色優勢。同時,河源還將努力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落實全域旅游規劃,創建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市,打造全域旅游“河源樣本”。
【關鍵詞:鄉村振興】
發展富民興村產業
推進鄉村振興
河源的農村面積廣、農村人口多,如何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葉梅芬表示,“三農”工作在河源全市大局中舉足輕重。河源把加快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解決河源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根本之策,全力推進脫貧攻堅,加快鄉村振興。去年,河源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今后河源將繼續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圍繞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菜籃子、果盤子、米袋子、茶罐子,加快燈塔盆地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先行發展,大力推動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和省級綜合性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工作,大力發展富民興村產業;大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從群眾反映最強烈、最急需的地方抓起,大力實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全域整治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注重加強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統籌銜接,一鼓作氣、突出抓好產業扶貧,狠抓扶貧政策落地,實施“五個一”產業扶貧工程,促進產銷對接,實現每個有勞動能力有參與意愿的相對貧困戶都有扶貧產業帶動。